首页 > 灵异恐怖 > 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 > 第227章 风的方向

第227章 风的方向(1/2)

目录

静夜思网络总部的玻璃幕墙映出天边鱼肚白。

丁元英站在十六楼观测室窗前,手中那支烟早已燃尽,只剩下一截焦黑的滤嘴夹在指间。

终端屏幕上的数据流仍未停歇。全球节点数已突破八百,文化传承类申请占比跃升至63%,而“自然触发型”共鸣事件连续七日呈指数级增长。

系统不再需要人工引导,它像一棵深根扎入大地的古树,正以自己的节奏抽枝发芽。

但就在这片生机之中,一条来自上海金融监管局的加密通报悄然弹出:

异常资本流动预警:近三周内,“萤火协议”关联账户群出现跨平台、高频次资金归集行为,总额逾四十七亿元,操作路径隐蔽,疑似构建影子金融网络。

丁元英眉头微蹙,将信息转发给吴斌的同时,拨通了陈茹的专线。“嫂子好!……”

“不是我们动的资金。”陈茹的声音从榆林窑镇传来,背景里有仪器低鸣,“所有财务接口都由第三方审计机构独立管理,静夜思网络本身不具备金融资质。”

“可有人用我们的名字在做事。”丁元英盯着地图上闪烁的红点——那些并非文化节点,而是分布在北上广深等地的私募基金备案中心。

他忽然意识到,这场火,已经开始烧向它未曾预料的方向。

三天后,杭州西湖畔的一栋民国老宅改建而成的会所里,一场闭门会议正在进行。

檀香袅袅中,十二位西装革履的男人围坐圆桌,面前摆放着统一规格的黑色文件夹。封面上印着烫金徽记:一只衔着火种的飞鸟,下方写着一行小字——“薪火资本第一期”。

主座之人名叫李志江,原是国内顶尖投行的古董基金经理,后来在正天集团成都房地产任总经理,半年前突然辞职,销声匿迹。

此刻他缓缓翻开文件夹,声音沉稳:“各位都知道‘萤火协议’,也知道它背后那个叫丁元英的人。但他做的是理想,我们要做的,是让理想活下去。”

有人冷笑:“你是说,把文化复兴变成理财产品?”

“不。”李志江摇头,“我是要把资本,变成文化的仆人。”

他调出一份结构图:以“静夜思网络”公开的技术框架为基础,设立专项信托计划,募集资金定向支持偏远地区非遗传承、方言保护、民间技艺复兴等项目。每一份投资都将生成对应的“文化权益凭证”,未来可通过数字拍卖、沉浸式展览、IP授权等方式实现价值流转。

“这不是慈善。”他说,“这是新型社会资产配置。当人们愿意为一段童谣、一首古调、一门手艺支付溢价时,它们就是最有潜力的长期资产。”

会议室陷入沉默。

良久,一位年长的投资人开口:“风险呢?政策红线?流动性?这些项目十年都不一定能回本。”

“正因为难,才值得做。”李志江目光坚定,“我们这一代人赚够了快钱,也见够了泡沫。现在,我想试试能不能建一座桥——一边连着资本市场的冷血逻辑,一边连着快要熄灭的文明微光。”

最终,十二人全票通过提案。

“薪火资本”正式成立,首期募资二十三亿,全部锁定十年以上。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主动向证监会提交备案,并邀请媒体全程记录,打出旗号:“不做风口上的猪,只做时间的朋友。”

消息传开,舆论哗然。

有人斥其为“文化投机”,认为这是将纯粹的理想主义商品化;也有人撰文力挺,称其为“中国版耐心资本”的破冰之举。

而在内蒙古阿拉善的牧民诗社帐篷里,巴特尔听完新闻播报,咧嘴一笑:“原来你们城里人管这叫‘投资’?我们早就在做了——种一棵树,等二十年开花,不也是投资?”

BJ某咖啡馆,芮小丹翻看着手机推送,轻声问身旁的丁元英:“你觉得他们会成功吗?”

“我不知道。”他抿了一口黑咖啡,眼神却落在窗外匆匆行人身上,“但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停下脚步,回头看。”

他顿了顿,继续道:“以前,资本总是追逐看得见的回报:房价、股价、流量。但现在,有人愿意为一段听不懂的苗歌、一块刻满陌生文字的石碑掏钱,说明这个社会还没彻底麻木。”

芮小丹笑了笑:“所以你其实并不反对?”

“我反对虚假包装,反对借文化之名行收割之实。”丁元英语气渐沉,“但如果真能建立起一套机制,让守护者不必清贫,让传承者得以体面生存,那这种资本,来得越多越好。”

就在此时,吴斌来电。

“姐夫,云南那边出事了。”

画面接通,怒江盲童音乐班的教室出现在屏幕上。孩子们正围坐在骨笛老师身边,练习新编排的合奏曲。然而教室一角,两名身穿正装的男子正在与校长交涉,手中拿着一份合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