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128章 报应二十七(冤报)

第128章 报应二十七(冤报)(1/2)

目录

1、程普

江边的风裹挟着血腥气,吹进程普的军帐。这位东吴老将按着隐隐作痛的太阳穴,望着案前堆积的军报,眼前却总是晃动着几天前那冲天的火光。

那是他下令处决数百叛军的火场。

“将军,该用药了。”亲兵端着药碗进来,见他面色潮红,不由担忧,“军医说您是操劳过度,须好生静养。”

程普挥挥手,示意亲兵退下。静养?如今孙权初掌江东,内忧外患,他这个三代老臣哪有静养的福分。

他起身走向帐外,夜风扑面,却驱不散心头那股莫名的燥热。远处江涛阵阵,让他想起年轻时随孙坚将军征战的岁月。那时刀光剑影,却从无这般心神不宁。

“将军,叛军首领押到了。”副将前来禀报。

程普转身,看见一个浑身血污的年轻人被押上来,眼神却倔强如初生牛犊。

“为何叛变?”程普问道。

年轻人昂首:“我兄长随孙讨虏战死沙场,家中老母饿死,妻儿被豪强所掠。将军,你说我该不该叛?”

程普沉默。乱世之中,这样的悲剧太多,多到将领们已习惯用“大局”二字来轻轻带过。

“拉下去。”他最终下令,“明日午时,与其余叛众一同处决。”

次日,刑场设在江边一片洼地。

数百叛军被缚双手,跪在泥泞中。时值盛夏,烈日当空,空气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副将请示如何行刑。

程普望着那些面孔——有绝望的,有麻木的,也有仍不服输的。他想起年轻人的话,心头那股燥热又升腾起来。

“挖坑,置柴,投火。”他吐出六个字,声音冷得自己都陌生。

令下,士兵们开始动作。哭喊声、咒骂声、求饶声顿时响成一片。

一个老卒突然挣扎着抬起头:“程将军!我跟随你八年,身经十七战!今日就换来个火中成炭的下场吗?”

程普认得这张脸,确是他旧部。他攥紧拳头,指甲陷入掌心。

“执行。”他说。

火焰腾起时,程普端坐马上,纹丝不动。热浪扑面,他感到那股燥热从心底蔓延至全身,汗水浸透战袍。

黑烟滚滚,焦糊的气味令人作呕。惨叫声持续了约一炷香时间,渐渐微弱,终至寂静。

那天晚上,程普就病倒了。

高烧如野火般在他体内肆虐。军医来看,说是热毒入体,开了清热解表的方子。药喝下去,却如石沉大海。

昏沉中,他总看见那些在火中挣扎的身影。有时是叛军,有时却是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有时甚至是他自己。

“将军烧得说胡话了。”他听见亲兵低声议论。

这不是胡话。程普心里明白,他比任何时候都清醒。

第七日,他勉强能起身,召来那名叛军首领的年轻人。

“你家中还有何人?”程普问,声音嘶哑。

年轻人冷笑:“全家死尽,只剩我一个。将军是要送我去团聚吗?”

程普看着他,忽然剧烈咳嗽起来,帕子上染了血。

“放他走。”他对副将说。

帐中诸将皆惊。副将急劝:“将军,此人桀骜,若放虎归山...”

“我说,放他走。”程普重复,目光扫过众人,“这是军令。”

年轻人愣在原地,难以置信。

“为何?”他问。

程普疲惫地摆手:“走吧。趁我还没改变主意。”

年轻人走后,程普的病并未好转。高烧时退时起,反反复复。他日渐消瘦,原本健硕的身躯变得形消骨立。

一个月后,消息传来,那年轻人在江北聚集流民,专与东吴作对。

“早该杀了他!”副将忿忿。

程普却摇头:“他没错。乱世之中,人只是想活下去。”

又过半月,程普已不能起身。孙权派来御医,亦束手无策。

这天夜里,他梦见自己站在江边,看对岸灯火通明,竟是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孩童嬉笑玩耍,没有战乱,没有饥荒。

醒来时,枕巾已湿。

他召来副将,口述最后一道奏章:“臣请主公轻徭薄赋,善待百姓。民心安,则天下安。”

副将记下,忍不住别过脸去擦拭眼角。

“将军,您一生征战,何必在此时还操心这些...”

程普望着帐顶,缓缓道:“我年少时,以为平定天下靠的是刀剑。如今才懂,刀剑能夺天下,却不能得民心。”

他停顿片刻,声音越来越轻:“那场火,烧的不只是叛军,还有我的良知。”

建安十四年秋,程普病逝,距那场火刑整整一百零三天。

据说他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愿天下再无叛军。”

也再无需要用火刑来震慑人心的乱世。

后世史家评说程普,多赞其忠勇,鲜少提及这最后百日里的悔悟。但或许,一个武将在生命尽头对和平的渴望,比他一生的战功更值得铭记。

烽火乱世,武将以刀剑止戈;太平年月,仁政以民心为基。真正的强大,不是让敌人恐惧,而是让百姓安心。这大概就是程普用生命悟出的道理——平天下者,必先平人心。

2、羊聃

庐江郡的夏天闷热难当,连蝉鸣都带着几分焦躁。羊聼斜倚在太守府凉榻上,两个婢女跪在一旁打扇,他还是觉得心头有团火在烧。

“人呢?都死绝了?”他猛地坐起身,案几上的冰镇梅汤被袖子带翻,溅湿了衣襟。

侍从连滚带爬地进来,跪在地上不敢抬头。

“去,把前日那个在街上冲撞本官车驾的贱民带来。”羊聼眯起眼睛,“还有他全家。”

“大人…”侍从声音发颤,“那、那只是个卖菜的老人家,当时已经杖责二十…”

“嗯?”羊聼尾音上扬,侍从立刻噤声,倒退着出去了。

这是羊聼就任庐江太守的第三年。凭着与皇室联姻的权势,他在此地早已是说一不二的土皇帝。谁若敢对他的车驾避让慢了些,或是呈上的茶水烫了点,轻则杖责,重则丧命。

囚牢里,简良扶着栅栏艰难站起。他身上还带着那日杖刑的伤,每动一下都钻心地疼。

“阿爹…”八岁的女儿怯生生递上半碗水,“喝点水吧。”

简良看着女儿枯黄的头发,心头一酸。那日他不过是在街角收拾菜担,躲闪不及,冲撞了太守仪仗。二十杖下来,他这条命已去了半条。

牢门忽然打开,几个衙役冲进来,不由分说地将简良拖出牢房。

“官爷,这是要带我去哪?我女儿还在里面…”

衙役面无表情:“太守要见你。”

简良被拖到太守府后院时,才发现这里已经跪了上百人。有相识的街坊,也有面生的百姓,个个面如死灰。

羊聼摇着羽扇从廊下踱步而出,扫了眼院中众人,对身旁主簿笑道:“这些刁民,平日里不知敬畏,今日让他们长个记性。”

主簿躬身:“大人,这些人所犯皆是小过,是否…”

“小过?”羊聼冷笑,“今日冲撞车驾是小过,明日就敢犯上作乱。不严加惩治,何以立威?”

他挥挥手:“都押去西市,斩。”

简良猛地抬头:“大人!小人冤枉啊!小人那日只是…”

话未说完,已被衙役用破布塞住了嘴。

这一天,西市的青石板被血染成了暗红色。从午时到日落,刽子手的刀换了三把。二百九十颗人头落地,简良的女儿在牢里听说父亲被斩,哭晕过去三次。

消息传到建康时,征西大将军庾亮正在用晚膳。他放下筷子,久久无言。

“二百九十人…”他喃喃道,“这羊聼是疯了不成?”

幕僚低声道:“将军,羊聼是国戚,其侄羊贲尚南郡公主,此事恐怕…”

“恐怕什么?”庾亮拍案而起,“如此暴行,古今未有!即刻备轿,我要面圣。”

朝堂上,右司马呈上奏章,详细列数羊聼罪状:滥杀郡将官吏及平民简良等二百九十人,流放一百余人。一律当斩。

然而羊聼毕竟是皇亲,依“八议”之制,贵族犯罪可酌情宽宥。几位大臣出列,为他求情。

年轻的显宗皇帝看着奏章,手在微微发抖。他想起幼时太傅教导的“仁政爱民”,想起登基时立下的誓言。

“此事古今所未有。”皇帝声音不高,却让整个朝堂安静下来,“此而可忍,孰不可忍!何八议之有?”

羊聼被投入死牢,等待秋后问斩。

死牢里,羊聼第一次尝到了恐惧的滋味。潮湿的稻草,馊臭的饭菜,狱卒冷漠的眼神,这一切都让他夜不能寐。

“我要见陛下!”他抓着栏杆嘶吼,“我是国戚!你们不能这样对我!”

回应他的只有走廊里空洞的回音。

羊家乱成一团。羊贲上书请求解除与南郡公主的婚约,以减轻家族罪责,但皇帝不准。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走进了皇宫。她是琅琊孝王妃山氏,羊聼的亲姐姐。

“陛下,”山太妃跪在殿前,老泪纵横,“臣妾唯有这一个弟弟,纵然罪该万死,恳请陛下念在山家只有这一脉香火…”

皇帝急忙扶起太妃:“太妃这是做什么?”

“先帝在时,常教导要宽仁治国。羊聼罪孽深重,臣妾不敢求赦免,只求留他一条性命,让山家有人祭祀先祖…”

山太妃说着,突然剧烈咳嗽起来,竟咳出一口鲜血,晕倒在地。

太医诊治后,悄悄告诉皇帝:太妃忧思过度,若再受刺激,恐有性命之忧。

这一夜,皇帝辗转难眠。他想起自己幼年丧母,是山太妃像亲生母亲一样抚育他长大。如今太妃奄奄一息,他怎能无动于衷?

次日朝会,司徒王导慷慨陈词:“羊聼罪不容恕,若不严惩,何以告慰那二百九十条冤魂?何以面对天下百姓?”

皇帝沉默良久,缓缓开口:“太妃昨夜又吐血了。朕…受太妃抚育之恩,同于慈亲。若太妃因此殒命,朕何颜自立于天地间?”

满朝寂静。

最终,诏书下达:免羊聼死罪,削职为民,终身软禁。

消息传到庐江,百姓们默默收拾亲人的尸骨,在江边立了一座无字碑。

羊聼出狱那日,是个阴雨天。他形销骨立地走出牢门,看见姐姐的马车等在雨中。山太妃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被侍女搀扶着,向他伸出手。

“姐姐…”羊聼跪在泥水中,第一次流下悔恨的眼泪。

回到家乡后,羊聼闭门不出。有人说他疯了,总在夜里惊醒,喊着“别过来”;有人说他皈依了佛门,日日诵经超度亡魂。

三年后的一个清明,有乡人看见羊聼独自来到后山,面向庐江方向长跪不起。他烧了整整二百九十张往生咒,灰烬随风飘散,像无数灵魂飞向远方。

权力如利刃,持之者当知敬畏。羊聼用二百九十条性命换来一命,却终生困在自责的牢笼里。法理之外,尚有慈悲;但慈悲之后,公道自在人心。这世间最重的枷锁,从来不是牢狱之灾,而是良知深处那永不熄灭的火光,照亮每一个无法安睡的夜晚。

3、刘毅

江陵城的冬天来得特别早,才过立冬,刺史府庭院里的老槐树就落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在风中抖着,像无数只伸向天空求救的手。

刘毅披着貂氅,站在廊下看雪。上任荆州刺史不过月余,他已经处置了三批桓玄余党。昨天刚杀的牧牛寺四个僧人,是第四批。

大人,寺主已经招了。副将踩着积雪快步走来,压低声音,他说确实藏匿过桓家的孩子,但那孩子三个月前就病死了。

刘毅哼了一声:死无对证,自然是随他说。

可是...那四个僧人坚持说不知情。要不要再查查?

查什么?刘毅转身,目光冷峻,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桓玄虽死,其党羽未尽。这些人,留着就是祸患。

他想起离开建康时,高祖私下交代的话:荆州乃军事要冲,务必肃清桓氏残余。这句话像把尚方宝剑,悬在每个人头上。

行刑是在牧牛寺后的空地上。寺主是个须发皆白的老僧,被按在地上时还在念经。另外四个年轻些的僧人,有一个看起来不过十七八岁,吓得浑身发抖。

大人明鉴!寺主忽然抬头,贫僧确实不曾藏匿要犯。出家人不打诳语...

刘毅摆摆手。刀光闪过,五颗人头落地,鲜血染红了寺院的青砖。

那天晚上,刘毅做了个梦。

梦里回到行刑的地方,老僧完好无损地站在他面前,双手合十:君何以枉杀贫道?

刘毅想开口,却发不出声音。

贫道已白于天帝,老僧的声音空灵而遥远,恐君亦不得久。

刘毅猛地坐起,冷汗浸透了寝衣。窗外风声呜咽,像极了梦里的余音。

从那天起,他吃不下饭。厨子换了好几个,菜肴试了一遍又一遍,每次勉强入口,不多时就会呕吐出来。不过旬日,原本魁梧的身形就瘦得脱了相。

医官来看,只说忧思过度,开了安神的方子。药喝下去,却像石沉大海。

消息很快传到了建康。

此时的刘毅,因平定桓玄有功,又手握荆州重兵,渐渐不把朝中同僚放在眼里。与宰相刘穆之的几次争执,更是闹得满城风雨。

刘毅这是自寻死路。刘穆之在御前如是说。

高祖沉吟良久。他想起与刘毅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个在战场上勇不可当的将领,如今却成了朝堂上的隐患。

传旨,召刘毅回京述职。

使臣到达江陵那天,刘毅正对着满桌佳肴发愁。他勉强喝了一口粥,立刻又吐了出来。

大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心腹忧心忡忡,不如称病...

称病?刘毅冷笑,正好让他们说我心里有鬼。

他强撑着接旨,安排回京事宜。临行前夜,他又梦见那老僧,这次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回建康的路格外漫长。每过一个驿站,都感觉离鬼门关更近一步。

果然,刚到京郊,就听说高祖已经布下天罗地网。几个旧部连夜来报,劝他速速离去。

天下之大,竟无我刘毅容身之处?他苦笑。

深夜,他单骑突围,一路向南。不知跑了多久,马累倒了,他就徒步。饥渴交加中,他看见一座熟悉的寺庙——牧牛寺。

寺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小沙弥提着灯笼出来。

施主何事?

我...路过此地,想讨碗水喝。

小沙弥引他入内。寺里比他记忆中破败许多,香火稀疏,只有几个僧人在做晚课。

寺里怎么这般冷清?他忍不住问。

去年官府来查桓玄余党,方丈和四位师兄都被...杀了。小沙弥声音低沉,自从那以后,寺里的香火就断了。

刘毅手中的水碗差点掉落。

不过方丈生前常说,出家人不可记仇。小沙弥合十道,冤冤相报何时了。

刘毅怔怔地听着,忽然问:你可见过你们方丈...显灵?

小沙弥犹豫片刻:方丈圆寂前曾说,天帝会在此寺为他讨回公道。

刘毅手中的碗终于落地,碎裂声在寂静的寺院里格外刺耳。

他踉跄着冲出寺门,月光下的山路像一条苍白的带子。恍惚中,他听见身后有脚步声,回头却什么也没有。

那棵老槐树还在,在月光下伸展着枝桠。他想起刺史府里那棵同样光秃的树,忽然明白了什么。

解下腰带,抛上树枝。这一刻,他仿佛又看见那老僧平静的面容。

原来...这就是不得久...他喃喃道。

次日清晨,小沙弥开门扫地,看见树上悬挂的尸体,轻轻叹了口气,回寺里敲响了晨钟。

钟声回荡在山谷间,惊起一群飞鸟。它们掠过刚刚破晓的天空,像灵魂找到了归处。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刘毅用无辜者的鲜血铺就仕途,最终在那棵象征着审判的老树下结束了生命。权力或许能让人一时得意,但良知的审判从不缺席。人这一生,最逃不过的,不是帝王的诏书,不是仇家的刀剑,而是自己亲手种下的因果。

4、张和思

北齐天保年间,幽州大牢深处传来铁链拖地的声响,一声接一声,像是从地狱传来的索命曲。

张和思端着茶碗,眯眼听着这声响。他爱听这声音,胜过听丝竹管弦。每当囚犯身上的枷锁相互碰撞,发出哗啦哗啦的动静,他就觉得格外安心。

“大人,新来的犯人是个读书人,说是被仇家诬告…”狱卒小声禀报。

张和思放下茶碗,嘴角扯出一丝笑:“既入了我这大牢,还分什么读书人不读书人?”

他起身走向刑房,靴子踩在潮湿的稻草上,发出噗噗的声响。墙上挂满了各式刑具,从三指粗的铁链到细如发丝的钢针,一应俱全。

那读书人跪在刑房中央,浑身发抖。

“给他上全副武装。”张和思轻描淡写地说。

狱卒们熟练地给犯人套上二十斤的重枷,脚踝锁上铁镣,连十根手指都夹上了竹签。不过半日,这读书人已经昏死三次。

“大人,是不是太重了?”有个新来的狱卒忍不住问。

张和思瞥了他一眼:“你懂什么?这世上的人,不管善恶贵贱,骨子里都是禽兽。不用枷锁拴着,迟早要作乱。”

他这话是有来历的。

十年前,张和思还是个小小的狱曹时,曾好心为一个自称冤枉的老者卸下枷锁。谁知那老者当晚就越狱,还杀了两名狱卒。从那以后,张和思再也不信什么“良善”,在他看来,人心比枷锁上的铁锈还要污浊。

三年间,经他手的囚犯,不死也要脱层皮。囚犯们私下给他起了个绰号——“活罗刹”。

这年秋天,张和思娶了妻。新妇是城里苏家的女儿,温婉贤淑。成亲那晚,新娘看见满屋子张和思收藏的刑具模型,吓得打碎了合卺酒。

“夫君为何收藏这些?”新娘声音发颤。

张和思不以为意:“这些都是镇邪之物。”

婚后不久,妻子有了身孕。张和思难得有了笑脸,甚至对大牢里的囚犯都和善了些。

可临产那日,怪事发生了。

妻子突然在产床上抽搐起来,双手双脚不住挣扎,像是被无形的绳索捆绑。

“锁住了…锁住了…”她凄厉地叫喊着,“我动不了!”

接生婆从没见过这等情形,吓得魂不附体。好不容易孩子生下来,众人都倒吸一口凉气——那男婴的四肢上,竟有一圈圈深红色的肉纹,宛如被锁链长久捆绑留下的印记。

张和思看着儿子身上的“肉锁”,脸色铁青。

“这是孽障!”他狠狠道,“定是牢里那些囚犯的怨气所致。”

从此,他审囚更加严酷。

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同样的情形再次上演。这次是个女婴,不仅四肢有肉锁,连脖颈上都有一圈深红色的肉纹,像是戴了枷锁。

接生婆再也不敢上门,说张夫人中了邪。

张和思不信邪,又不信佛。他偏要看看,这命运能奈他何。

第三个、第四个孩子相继出生,每个孩子身上都带着与生俱来的“肉锁”。最可怜的是小女儿,手上的肉纹竟像是被细绳一道道捆出来的,连手指都无法伸直。

妻子经不起这般折腾,生完第四个孩子后就卧床不起。夜里常常惊醒,说梦见满身是血的囚犯围着她的床,给她戴上铁枷铁锁。

这期间,张和思却官运亨通,从狱曹升做了县令。

上任第一天,他就命人打造了新的刑具——一副重达三十斤的铁枷,上面布满铁刺。第一个尝这新刑具的,是个偷了富户粮食的饥民。

“大人饶命啊!小的家里还有老母要养…”那饥民磕头如捣蒜。

张和思冷笑:“既知有老母,为何作奸犯科?”

他亲自给饥民戴上铁枷。铁刺扎进皮肉,鲜血顺着铁枷流下,在地上汇成一滩暗红。

当夜,张和思梦见四个浑身是血的孩子,手脚都被铁链锁着,在黑暗中哭泣。

“爹爹,好疼啊…”他们伸出满是伤痕的小手。

张和思惊醒,浑身冷汗。

第二天升堂,他破天荒地对一个老妇人从轻发落。可下午再审案时,又恢复了往日的狠厉。

“我若心软,如何治得了这些刁民?”他对自己说。

这年冬天特别冷,牢里冻死了三个囚犯。张和思命人直接拖去乱葬岗埋了,连张草席都没给。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张和思正在府中饮酒,突然衙役来报,说有个书生在衙门前击鼓鸣冤。

“带上来。”张和思醉眼朦胧。

那书生被带上堂来,竟是三年前被他重刑折磨的那个读书人。只是如今的他,衣衫褴褛,一条腿已经瘸了。

“大人可还认得小人?”书生抬头,眼中没有惧色,只有一片死寂。

张和思眯起眼:“原来是你。怎么,还想再尝尝刑具的滋味?”

书生忽然笑了:“小人是来谢恩的。”

“谢恩?”

“谢大人三年前那顿刑罚,让小人瘸了腿,却也让小人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书生慢慢说道,“这世上的冤屈,就像这冬天的雪,积得再厚,也终有融化的一天。”

张和思拍案大怒:“你敢诅咒本官?”

“不敢。”书生平静地说,“只是提醒大人,您也有儿女。”

这句话像一把刀子,直插张和思的心窝。他猛地想起四个孩子身上的肉锁,想起妻子临产时的惨叫。

“拖下去,重打五十大板!”他嘶吼道。

书生受刑时,始终没有出声。直到最后一口力气,他抬起头,看着张和思,轻轻说了两个字:

“报应。”

三个月后,张和思因滥用酷刑被人告发。朝廷派来的钦差查明实情,当堂判他杖刑一百。

行刑那天,阳光很好。张和思被按在长凳上,突然想起那个书生说的话。

第一杖落下,他想起大儿子手上的肉锁。

第二杖,想起二女儿脖颈上的红痕。

第三杖,想起三儿子变形的脚踝。

第四杖,想起小女儿无法伸直的手指。

……

打到第五十杖时,他已经感觉不到疼痛。恍惚中,他看见四个孩子向他走来,身上的肉锁哗啦作响。

“爹爹,”他们齐声说,“我们好疼啊。”

张和思伸出颤抖的手,想要摸摸孩子们的脸,却发现自己手上不知何时也戴上了枷锁。

最后一杖落下时,他忽然明白了:他给无数人戴上的枷锁,最终锁住了自己的血脉;他施加于人的痛苦,终究回到了自己身上。

阳光照在刑场上,明亮得刺眼。张和思闭上眼睛,仿佛看见多年前那个还是狱曹的自己,正小心翼翼地为一位老者卸下枷锁。

如果当初,他没有因为一次背叛就封闭了善心;如果当初,他在严刑酷法之外,还相信这世上有良知和公道……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张和思用枷锁困住他人,却不知自己早已被仇恨与偏执的锁链牢牢束缚。这世间最重的枷锁,从来不是铁打的,而是那颗失去悲悯的心。人可负人,天不可欺,施于人者,终将反噬己身。

5、梁元帝

宇文泰站在长安城头,望着南方的天空出神。时值乱世,北魏王朝摇摇欲坠,他这个丞相的担子,一日重过一日。

“丞相,荆州来信。”侍卫呈上一封火漆密信。

信是南朝湘东王萧绎写来的。字里行间,透着惺惺相惜之意。宇文泰读罢,嘴角泛起一丝笑意。这个湘东王,倒是识时务。

不久后,两位乱世枭雄在边境会盟。祭坛上,香烛高烧,三牲齐备。

“今日与兄结为兄弟,誓同生死,共扶社稷。”萧绎举起酒樽,神情诚恳。

宇文泰亦举杯相和:“断金之盟,永不相负。”

两只酒樽相碰,酒液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那一刻,宇文泰确有几分真心。乱世之中,能得此盟友,实属不易。

盟约既成,两国使节往来不绝。每逢节庆,萧绎必遣使送来荆州特产:江陵的锦缎,洞庭的银鱼,还有精心挑选的江南美女。宇文泰一一笑纳,回赠北地名马、貂裘。

这样的蜜月期,持续了整整三年。

直到侯景之乱爆发,南朝大乱。萧绎在江陵即位,是为梁元帝。消息传到长安时,宇文泰正在用晚膳。

“陛下?”他放下筷子,若有所思。

从此,来往文书中的称谓悄悄变了。昔日称兄道弟的湘东王,如今成了需要仰视的“梁帝”。而宇文泰,仍是北魏的丞相。

这种微妙的变化,像一根刺,扎在宇文泰心里。

他开始在回信中故意用轻慢的语气,对梁国使节也日渐倨傲。有一次,他甚至当着使臣的面,把梁元帝送来的贡品随意赏给下人。

“丞相此举,恐怕不妥。”心腹劝谏。

宇文泰冷笑:“他萧绎算什么皇帝?不过偏安一隅罢了。”

欲望如野草般疯长。他向南朝索要的财物越来越多:先是要求增加岁贡,后又索要工匠、典籍,最后竟要梁元帝割让江汉之地。

梁元帝的回信很克制,但拒绝得很坚决。

“朕与丞相有兄弟之盟,何必相逼至此?”

宇文泰把信摔在地上:“他这是在教训我?”

当晚,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会盟那日,萧绎举杯时真诚的眼神。醒来后,他怔忡良久,但随即狠下心肠。

“乱世之中,哪有什么真兄弟?不过互相利用罢了。”

他点齐兵马,以“梁帝背盟”为名,发兵南下。

战报传来时,梁元帝正在江陵宫中整理典籍。他一生爱书如命,即便在战乱中,也不忘搜集散佚的文献。

“陛下,宇文泰大军已过汉水!”

梁元帝放下手中的《汉书》,长叹一声:“朕待宇文泰以诚,何至于此?”

他想起会盟那日,宇文泰指着苍天立誓:“若负兄弟,天诛地灭。”

江陵城破那日,梁元帝命人焚毁生平所藏十四万卷典籍。火光冲天中,他喃喃自语:“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文武之道,尽今夜矣。”

宇文泰入城后,第一件事就是寻找梁元帝的藏书。当看到灰烬中残存的断简残编时,他勃然大怒。

“竖子安敢如此!”

他下令将梁元帝幽禁起来。一个月后,四十五岁的梁元帝在囚室中“暴病而亡”。

同时被押往北方的,还有江汉地区的百姓一百四十万人。漫长的迁徙路上,哭声震天。

宇文泰站在江陵城头,看着如蚁群般北去的人流,志得意满。他自然不会知道,这些人中有一个少年,默默记下了沿途的每一处关隘。二十年后,这个少年将成为覆灭北周的关键人物。

回到长安,宇文泰又面临新的抉择。

茹茹部首领郁久闾阿那坏,被突厥击败后率残部来投。同时,突厥使者送来三千匹骏马,要求换取阿那坏的人头。

一边是落难投诚的盟友,一边是强大的突厥和三千匹战马。

宇文泰犹豫了三天三夜。

第三天晚上,他梦见梁元帝。梦中,萧绎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眼神悲悯。

醒来后,宇文泰召集群臣。

“突厥势大,不可得罪。”他最终说。

宴会上,阿那坏举杯致谢:“丞相收留之恩,没齿难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