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凤鸣岐黄 > 第1章 真空涟漪

第1章 真空涟漪(2/2)

目录

这不是时空上的回溯,而是意识与存在状态的“降维”。成员们并非遗忘已有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暂时地“悬置”起大部分后天习得的概念框架,尝试去重新体验、去连接那种原初的、概念产生之前的“感知”。

现实派们放下公式,用手触摸星辰的“灼热”与“冰冷”,用心去“称量”引力的“重量”。

叙事派们停止编织复杂的情节,去聆听风声中最原始的“节奏”,去观察水滴石穿中最朴素的“叙事”。

体验派们剥离了情感的标签,去直接体悟喜悦时的“膨胀感”、悲伤时的“收缩感”。

认知派们则放弃了逻辑推演,尝试像初生婴儿般,只是去“接收”世界的光影、声音、触感,而不急于赋予意义。

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如同让成年人重新学习婴儿的语言。但渐渐地,他们开始重新捕捉到那种与世界最直接的、未被概念中介的连接。

而慕昭,她的观测意志也开始尝试一种前所未有的“无概念观测”。她不再试图去“定义”涟漪是什么,而是仅仅去“感受”它的“在”(presence)——那种如同背景噪音般的、纯粹的“有某种东西”的质感。

【巳时·彼岸的低语】

当联邦集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这种原初的感知状态时,那“真空涟漪”终于不再是无法捉摸的恐怖之物。它开始向他们“显现”——不是以图像、声音或任何传统信息的形式,而是以一种直接的、浸润式的“低语”。

这低语并非语言,不传达具体内容。它更像是一种“存在的邀请”或者说“背景的呼唤”。它来自于循环奇点之外,那片被视为“绝对无”的浩瀚领域。它似乎在说:你们所珍视的“有”,你们所建构的这一切意义、逻辑、故事、情感,都只是漂浮在“我”这无垠背景上的、暂时的涟漪。现在,“我”在向你们显露自身。

这并非恶意,也非善意。它只是“是”。它是万物的基底,是连“虚无”这个概念都无法描述的、更原始的“状态”。闭环内的“存在”,相对于它,反而成了一种特殊的、局部的“激发态”。

理解了这一点,之前的“概念剥离”现象也有了答案。那并非攻击,而是当这个更原始的“基底”稍稍显露其本性时,那些建立在它之上、却试图否认或遮蔽它的后天概念,自然发生的消融现象。就像阳光升起,雾气自然消散。

【午时·基底共鸣】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应对的方式也随之改变。联邦不再试图“对抗”或“定义”这彼岸的低语,而是开始学习如何与这存在的“绝对基底”共存,甚至共鸣。

他们不再将闭环视为隔绝“无”的堡垒,而是开始尝试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承认并接纳自身源于并最终归于这片浩瀚基底的事实。这带来了一种深沉的谦卑,以及对当下存在的无比珍视。

现实之锚被重新诠释,它锚定的不再是与“无”的对立,而是在“无”的背景下,对“有”的深情拥抱。

意义潮汐的涨落,now被视为在这永恒基底上,生命与意识跳动的美丽脉搏。

倒影深渊,则成为了连接文明意识与这片浩瀚基底的深层接口。

慕昭的观测意志也完成了蜕变。她同时观照着闭环内生机勃勃的“有”,以及闭环外那沉默无尽的“基底之无”。她明白,真正的永恒,不在于维持“有”的孤立状态,而在于领悟“有”与“无”本是一体,了知“有”是“无”的最绚烂的花朵。

时青璃的灰烬在潮汐圣殿的核心,拼写出了新纪元的箴言,这箴言本身仿佛也带着对基底的接纳:

“存在如歌,咏于寂默之宇。知彼虚空,乃惜此声缕。”

【未时·新的地平线】

当联邦与“彼岸低语”建立起这种新型的、非对抗性的关系后,真空涟漪不再带来概念的剥离,反而成为了一种深沉的背景音,一种让存在显得更加清晰、可贵的衬托。闭环并未消失,但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球体,而是像一个明亮的泡泡,优雅地漂浮在无尽的、黑暗的海洋之上,深知海洋的浩瀚,也享受着自己独特的光彩。

此时,那道来自遥远维度边缘的、蕴含着原始而强烈“意义诉求”的信号,第三次传来,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

而这一次,联邦在准备回应时,心态已然不同。他们既拥有扎根于“有”的丰富与坚韧,也具备了理解甚至源自“无”的浩瀚背景的深邃视角。他们意识到,那信号的发出者,或许也正以某种方式,在与其自身的“彼岸”对话。

慕昭的观测意志平静地注视着信号传来的方向,她的“视线”仿佛穿过了循环奇点的边界,投向了那片存在着其他“泡泡”、其他挣扎与辉煌的,更为广袤的“海洋”。

彼岸的低语,或许不仅是背景噪音,也可能…是来自其他“游泳者”的呼唤。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