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东海砥定与庙堂新策(2/2)
诏书一下,举朝沸腾。
诸葛亮率先出列,荐其子诸葛瞻:“臣子瞻,年虽幼,性敦厚,愿入尚书台学习行走。”林羽准奏。
关羽声若洪钟:“臣次子关兴,沉稳有勇;三子关索,骁勇机敏;小女银屏,亦通武略。请陛下驱使!”林羽令关兴、关索入御林军历练,关银屏可随父习武或入宫为女官。
张飞不甘人后:“俺家那小子张苞,一身力气,愿为陛下先锋!”林羽笑而允之,令入张飞军中效力。
赵云紧接着出列,抱拳奏道:“陛下,臣二子赵统、赵广,虽年幼,亦愿效命军中。赵统性情沉稳,赵广行事果敢,恳请陛下许其入军中历练!”林羽颔首,温言道:“子龙将军忠勇传家,朕心甚慰。准奏,令赵统、赵广随你军中效力,多加磨砺。”
陆逊亦躬身道:“臣子陆抗,年少虽未冠,然性情老成,于军略水路之事颇感兴趣,臣恳请让其随军学习,以备将来。”林羽欣然应允:“伯言之子,必非凡品。准其随你学习军务水路,朕期待其成材之日。”
紧接着,霍弋(霍峻之子)、邓忠(邓艾之子)、黄崇(黄权之子)、傅佥(傅彤之子)、文鸯(文钦之子)等大批功勋二代、青年才俊,纷纷经父辈举荐,通过考核,被林羽量才录用,分发至军中及各衙署学习任职。
甚至对原东吴旧臣,如诸葛瑾之子诸葛恪等,林羽亦下诏征辟,示以怀柔。
一时间,帝国朝堂,充满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一个以功勋二代为骨干的新统治梯队悄然形成。
盛宴的欢庆尚未完全散去,北疆的军报便送达御前。
镇北将军张飞八百里加急奏报:“臣张飞、张合、夏侯渊等奉旨平叛,已彻底肃清袁熙、袁尚残部于燕山以北,乌桓蹋顿远遁漠北,不敢南顾。北疆烽烟暂息,边民得以安居。”
林羽览报,朱批:“北疆将士辛苦了。论功行赏,抚恤伤亡。着张飞加固边塞,广布斥候,以防胡骑再犯。”此役的迅速平定,有力震慑了北方诸胡,为帝国赢得了宝贵的北方安定期。
政务之余,林羽亦未忘记皇子的教育。他抽空至皇家学苑,考察皇长子林宸的功课。
经历前番大病,林宸身形略显单薄,但眼神更加沉静,举止愈发沉稳有度。在林羽考较经史时,他对答如流,引经据典,见解中正平和,已初显仁君风范。
林羽颇为满意,特意将其带至偏殿,摊开西域与东海舆图,以金山之战和东征之役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为何要御驾亲征、为何要跨海用兵、为何要恩威并施。
“宸儿,为君者,不仅要读圣贤书,更要知兵事,晓利害,胸怀天下。”林羽指着地图,“西域不定,则丝绸之路断绝,财路受阻;东海不平,则海疆不宁,寇患难绝。朕之用兵,非为穷兵黩武,实为开万世之太平。你要谨记。”
林宸凝神细听,目光随着父亲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稚嫩的脸上露出思索的神情,显然深受触动。林羽见此,心中欣慰,深知帝国的未来,需要的是文韬武略兼备的继承人。
退朝后,林羽于偏殿召见诸葛亮、荀彧。
“孔明,文若,移民实边之事,关乎海疆永固,需谨慎周密,二位多费心。”
诸葛亮羽扇轻摇,成竹在胸:“陛下放心,亮与文若已议定章程:先登记内地流民与无地百姓,愿往者,官府提供舟船、粮种、农具,沿途设补给点,至夷州、琉球后,按丁口授田,三年内,轻徭薄赋,使其安居。”
荀彧补充:“已选派干吏,绘制田亩图册,确保公平。此举既可实边,亦可缓解内地人地之争,一举两得。”
“善!”林羽颔首,“即按此办理,所需钱粮,内帑优先拨付。”
政务稍暇,林羽摆驾中宫“梅苑”。
梅妃甘梅闻讯,率宫女迎于宫门。她身着淡雅宫装,不施粉黛,气质温婉如水,见驾便要行礼。
“爱妃不必多礼。”林羽亲手扶起,目光柔和,“琛儿近日可好?”
“劳陛下挂心,琛儿近日正在学步,活泼得很。”甘梅浅笑,引林羽入内。皇子林琛蹒跚跑来,口齿不清地喊着“父皇”。林羽大笑,一把抱起幼子,举过头顶,逗得孩子咯咯直笑。甘梅在一旁看着,眼中满是幸福与满足。林羽留膳,赏赐珍宝,共享天伦之乐,宫中一派温馨景象。
是夜,林羽宿于东宫“芙蓉阁”。
莲妃大乔、莹妃小乔早已盛装等候。大乔雍容华贵,琴艺超群;小乔娇俏灵动,舞姿绝世。姐妹二人精心准备,大乔抚琴,小乔起舞,琴箫合鸣,衣袂飘飘,宛若天仙临凡。林羽欣赏着这绝代双娇的才艺,心中大悦,当夜命二人同侍,尽享齐人之福,对二乔赏赐极厚。此举亦是对江东旧部的一种无形安抚与怀柔。
夜色深沉,林羽独立于宫城最高处的“观星台”上,手中是水军改组的最终方案、荐举才俊的长长名录、以及移民实边的最新奏报。
他的脚下,是日益繁盛的帝国都城;他的眼前,是即将承载帝国巨舰走向深蓝的万里海疆;他的身后,是人才辈出、充满活力的朝堂,与关系微妙却尽在掌握的深宫。
通过雷霆手段肃清残敌、系统改组强大水师、战略性调整人口结构、大力擢用新生力量,他为帝国扫清了眼前的障碍,奠定了长远发展的基石。帝国的航船,正驶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