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656章 清朝(宫束班)之文峰造塔

第656章 清朝(宫束班)之文峰造塔(2/2)

目录

憨子(递过石料):师父,您看!这是我雕刻的,您觉得怎么样?

赵开山(接过石料,仔细端详):不错不错!这花鸟的线条流畅,神态逼真,比我想象中要好得多。憨子,没想到你在雕刻上还挺有天赋。

李老实(凑过来一看,也忍不住赞叹):憨子,你这进步也太快了!之前还连凿子都握不稳,现在竟然能雕刻出这么精美的浮雕了。

憨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都是师父和师兄们教得好,我只是跟着学而已。

【就在这时,负责安装飞檐翘角的工匠跑来报告:“赵班主,不好了!我们按照木模雕刻的飞檐石料,安装上去后,发现翘角的角度有点偏差,而且重量比预计的要重,担心会影响塔身的平衡。”】

赵开山(脸色一变,立刻跟着工匠爬上脚手架。众人也纷纷跟上,只见第六层的一个飞檐翘角安装后,明显向一侧倾斜,与其他翘角不协调。)

赵开山(沉思片刻):这翘角的角度偏差,是因为木模和石料的比例没有把握好。重量过重,则是因为石料选得太厚。看来,我们得重新调整木模的比例,选用更轻薄但同样坚硬的石料。

憨子(看着倾斜的翘角,突然道):师父,我有办法!我们可以在翘角的底部加一块铁板,调整角度的同时,也能减轻石料的重量。而且铁板可以隐藏在石料里面,不影响外观。

【赵开山眼睛一亮,拍了拍憨子的肩膀】:好主意!憨子,你越来越会动脑筋了。就按你说的办,立刻让人去打造铁板,调整木模比例,重新雕刻石料。这次一定要仔细测量,确保每个飞檐翘角都安装得精准无误。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重新调整木模,更换石料,安装铁板。经过几日的努力,第六层的飞檐翘角终于安装完毕,雕砌精巧的飞檐向外延伸,翘角高高翘起,上面的龙凤、花鸟浮雕栩栩如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赵开山(站在地面上,仰头看着完工的第六层,满意地点点头):不错!这才是文峰塔该有的样子。接下来,继续往上建,第七层、第八层……直到第十二层,都要按照这个标准来,一定要让这文峰塔成为梁平的骄傲!

场景五:塔顶封顶的惊喜

时间:清道光十年冬辰时

地点:文峰塔施工现场(已建至第十一层)

【塔身已建至第十一层,只剩下最后一层和塔顶的封顶工作。工地上张灯结彩,附近的村民们也纷纷赶来围观,想要见证文峰塔封顶的时刻。赵开山穿着崭新的藏青短打,精神矍铄,徒弟们也都喜气洋洋。】

周大人(带着师爷和衙役来到工地,对着赵开山拱手):赵班主,恭喜恭喜!历经两年多的时间,文峰塔终于要封顶了。朝廷对你们的工作非常满意,特意赏赐了白银五百两,以资鼓励。

赵开山(连忙回礼):多谢大人,多谢朝廷!这都是各位工匠和徒弟们齐心协力的结果,我一定把朝廷的赏赐分给大家。

憨子(凑到赵开山身边,小声道):师父,塔顶的琉璃瓦已经准备好了,按照您的吩咐,我们选了最好的黄琉璃瓦,保证风吹日晒都不会褪色。

赵开山(点点头):好!封顶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琉璃瓦的铺设一定要整齐,不能有任何缝隙,否则下雨时会漏水,影响塔身的寿命。老实,你带几个人负责铺设琉璃瓦,一定要仔细。

【李老实领命,带着工匠们爬上第十二层,开始铺设琉璃瓦。憨子也跟着上去帮忙,他小心翼翼地递着琉璃瓦,眼神专注。】

时间:午时

【琉璃瓦铺设即将完成,只剩下最后一块瓦片。赵开山站在地面上,仰头看着塔顶,心情激动。村民们也都屏住呼吸,等待着最后一刻。】

李老实(拿起最后一块琉璃瓦,对准位置,轻轻放下):好了!封顶完成!

【话音刚落,工地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村民们纷纷叫好,鞭炮声也随之响起。】

憨子(站在塔顶,兴奋地挥手大喊):我们成功了!文峰塔封顶了!

【就在这时,憨子突然脚下一滑,身体失去平衡,眼看就要从塔顶摔下来。所有人都惊呼起来,赵开山更是吓得脸色惨白。】

李老实(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憨子的胳膊,使劲把他拉了回来):憨子!你吓死我了!

【憨子瘫坐在塔顶,脸色苍白,冷汗直流。】

赵开山(爬上塔顶,一把抱住憨子,声音颤抖):憨子,你没事吧?以后可不能这么毛手毛脚了!

憨子(缓过神来,不好意思地笑了):师父,我没事。就是太高兴了,一时没站稳。

【众人见状,纷纷松了口气,工地上的欢呼声再次响起。周大人走上前,对着赵开山拱手笑道:“赵班主,恭喜啊!历经两年零八个月,文峰塔终于顺利封顶,这可真是梁平的一大盛事!”】

赵开山(松开憨子,抹了把额头的冷汗,拱手回礼):多谢大人吉言!这多亏了朝廷的支持,还有各位工匠和徒弟们的拼死付出。没有大家,就没有这座文峰塔。

时间:未时

【塔顶铺设完毕,众人陆续从脚手架上下来。赵开山带着徒弟们,绕着塔身仔细检查。文峰塔高35.68米,12层塔身层层递减,全用坚硬细石精砌而成,无一丝缝隙。每层的飞檐翘角向外延伸,弧度优美,翘角顶端镶嵌着铜铃,微风拂过,发出清脆的声响。塔身上的浮雕栩栩如生,龙凤呈祥、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每一处都雕砌得精巧考究,堪称鬼斧神工。】

憨子(指着一层塔身的一块浮雕,兴奋地说):师父,您看这块“松鹤延年”,是我和王石匠一起雕刻的,您觉得怎么样?

赵开山(驻足细看,只见浮雕上的松树苍劲挺拔,仙鹤展翅欲飞,线条流畅,神态逼真):不错不错!憨子,你这手艺越来越精湛了,以后也能独当一面了。

李老实(感慨道):师父,想当初我们刚来时,憨子连凿子都握不稳,现在竟然能雕刻出这么精美的浮雕,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二柱(笑着说):是啊,憨子这两年可是进步太大了。不过,他还是改不了毛手毛脚的毛病,刚才在塔顶可把我们吓坏了。

憨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知道错了,以后一定注意。这塔是我们大家的心血,我可不能给它添乱。

【周大人也跟着众人一起检查,看着眼前这座雄伟壮观的文峰塔,不禁赞叹道:“赵班主,你们宫束班果然名不虚传!这文峰塔不仅坚固雄伟,而且造型美观,浮雕精美,绝对是传世之作。我一定会上奏朝廷,为你们请功!”】

赵开山(连忙拱手):大人过奖了!能为梁平建造这样一座文峰塔,是我们宫束班的荣幸。我们只希望这座塔能保佑梁平文风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时间:申时

【太阳渐渐西斜,金色的阳光洒在文峰塔上,塔身熠熠生辉。村民们自发地带着水果、糕点来到工地,慰问辛苦的工匠们。工地上摆起了长桌,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

憨子(拿起一块糕点,递给赵开山):师父,您尝尝,这是村民们自己做的桂花糕,可好吃了。

赵开山(接过糕点,咬了一口,香甜软糯的味道在口中散开):嗯,好吃!这两年辛苦大家了,今天好好热闹热闹。

李老实(举起酒碗):师父,各位师弟,各位工友,我敬大家一杯!祝我们宫束班声名远扬,祝文峰塔万古长青!

“干杯!”

【众人纷纷举起酒碗,一饮而尽。酒碗碰撞的清脆声响,与塔顶铜铃的叮当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梁平坝上。】

赵开山(看着眼前的徒弟们,又看了看雄伟的文峰塔,眼中满是欣慰):想当年,我带着你们出宫,就是想让你们凭着一手好手艺,在世上立足。如今,你们都做到了。这座文峰塔,是我们宫束班的骄傲,也是你们成长的见证。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住,干我们这行,手艺是根本,良心是底线。只有用心做事,才能做出传世之作。

徒弟们(齐声应道):弟子谨记师父教诲!

【憨子看着文峰塔,突然想起了什么,说道:“师父,我们在塔底埋一个东西吧,就像藏宝一样,等以后有人挖出来,就知道这塔是我们宫束班建的。”】

二柱(笑着说):憨子,你这主意不错!我们可以埋一块石碑,上面刻上我们的名字和建塔的时间。

赵开山(点点头):好主意!就这么办。明日,我们刻一块石碑,上面写上“宫束班承建梁平文峰塔,清道光十年冬封顶”,再刻上我们师徒几人的名字,埋在塔基之下。让后人知道,这座塔,是我们宫束班用血汗建成的。

【众人纷纷赞同,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时间:黄昏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半边天。文峰塔静静地矗立在梁平坝上,像一位威严的巨人,守护着这片土地。宫束班的师徒们和工匠们围坐在塔下,聊着这两年建塔的点点滴滴,有辛苦,有汗水,有挫折,有喜悦。】

憨子(望着塔顶,轻声道):师父,您说多少年以后,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

赵开山(摸了摸他的头,目光坚定):会的。只要这座文峰塔还在,就会有人记得,曾经有一群匠人,用他们的双手和心血,建造了它。我们的名字,会和这座塔一起,流传下去。

【微风拂过,塔顶的铜铃发出悦耳的声响,仿佛在回应着赵开山的话。远处的村落炊烟袅袅,近处的油菜花田一片金黄,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宫束班的师徒们知道,这座文峰塔,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最辉煌的成就,也是他们留给梁平最珍贵的礼物。而他们的故事,也将随着文峰塔的铜铃声,在岁月中缓缓流传。】

场景六:百年后的回响

时间:民国二十五年秋辰时

地点:梁平文峰塔下

【时光荏苒,百年已过。文峰塔依然矗立在梁平坝上,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坚固雄伟。一群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来到塔下,围着塔基参观。其中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古籍,正在给大家讲解。】

年轻人(指着塔身的浮雕):大家看,这座文峰塔建于清道光八年,历时两年零八个月建成,全塔用坚硬的细石精砌而成,高达35.68米,共有12层。每层的飞檐翘角都雕砌得非常精巧,上面的浮雕更是精美绝伦,堪称清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学生甲(好奇地问):学长,这座塔是谁建造的啊?能造出这么宏伟的建筑,一定是当时最厉害的工匠吧?

年轻人(翻了翻手中的古籍,笑着说):没错!根据史料记载,这座塔是由京城的“宫束班”承建的。宫束班在清代以建造宫殿、塔楼闻名,手艺精湛,尤其擅长石工和雕刻。据说,当时宫束班的班主叫赵开山,带着五个徒弟,从京城一路南下,历经千辛万苦,才建成了这座文峰塔。

学生乙(指着塔基旁一块露出半截的石碑,惊讶地说):学长,你看!这里有一块石碑!

【众人连忙围过去,年轻人小心翼翼地拨开石碑上的泥土,石碑上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依然能辨认出“宫束班承建梁平文峰塔,清道光十年冬封顶”以及赵开山、李老实、王憨子、二柱、三喜等人的名字。】

年轻人(激动地说):太好了!这就是当年宫束班留下的石碑!没想到时隔百年,我们还能看到他们的名字。据说,当时宫束班的徒弟们都非常憨厚老实,尤其是那个叫王憨子的徒弟,虽然一开始手艺不佳,还总闯祸,但后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石匠,为这座塔的建造立下了汗马功劳。

学生甲(感慨道):原来还有这样的故事!这些工匠们真是太伟大了,用他们的双手建造出了这么不朽的建筑,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年轻人(点点头):是啊!他们不仅留下了一座宏伟的文峰塔,更留下了一种精益求精、坚守匠心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过多少年,都不会过时。

【微风拂过,塔顶的铜铃再次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百年前那群憨货匠人的故事。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石碑上,那些模糊的名字,在岁月的沉淀中,显得愈发清晰而珍贵。而宫束班的故事,也将随着文峰塔的存在,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