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曾诚"深海蓝谷"研究院在宁县正式启动(2/2)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散会后,各相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成立‘深海蓝谷’项目专项对接组,我亲自任组长!曾院士,后续任何需求,您直接找我!”
会议在一种振奋人心的气氛中结束。
战略方向,一锤定音!
*
正如曾诚所说,人才问题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随着国家级“深海蓝谷”计划正式落子宁县,首批百亿专项建设资金迅速到位。
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在国内材料学界和高端科研人才圈层中炸响。
起初,是怀疑和观望。
一个内地县城,能撑起如此顶尖的科研机构?
很快,怀疑被粉碎。
由林夜和曾诚亲自牵头成立的“招贤办”迅速运转起来,抛出了一套堪称“豪华”且直击痛点的“深海人才计划”:
薪酬待遇方面,提供远超一线城市顶尖研究所和高校的薪资。
安家保障:提供专家别墅或高档精装公寓,解决配偶工作,子女入学。
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个人和团队可获得极高比例分成。
这套组合拳,打的不仅仅是钱,更是尊重、自由和未来。
吴工,国内某顶尖材料研究所的中年技术专家,手握多项关键技术,却因体制内论资排辈和繁琐流程,一直郁郁不得志,项目推进缓慢。
“招贤办”成员三顾茅庐,前两次均被婉拒。
第三次,林夜亲自带着曾诚院士的亲笔信和那份强调“科研自主权”的协议飞赴对方城市。
没有在酒店会议室,而是在吴工家楼下的小茶馆。
林夜将协议推过去:
“吴工,我知道您不缺钱。您缺的是一个能甩开膀子干、能让技术快速落地的地方。这边能给您的,就是一个干净的实验室、充足的经费、绝对的自主权,还有……”
他指了指窗外。
“那边有全国最好的高端制造车间,您今天画出的图纸,明天就能变成零件给您验证。您的价值,不应该被埋没在无休止的报表和会议上。”
吴工看着协议上那条“项目首席科学家拥有最终技术决定权”,手指微微颤抖。
他沉默良久,端起茶杯一饮而尽:“林总,我跟你走!”
*
david,麻省理工材料学博士,硅谷某明星材料企业年轻科学家,前途无量。
收到“招贤办”的邮件时,他一笑置之。
几天后,他接到了曾诚院士的越洋电话,长达一小时的学术交流和对国内材料学发展的展望。
随后,代青兰亲自与他视频,展示了宁市新城的建设蓝图和未来规划,并承诺:
“david博士,只要你来,实验室的标准按你的要求建,团队由你组建,宁市愿意成为你实现学术理想的最佳试验田。”
最后,林夜给他算了一笔账:薪资是硅谷的1.5倍,别墅一套,妻子工作,孩子教育,科研启动经费上不封顶。
david动心了。
他请了年假,飞回国内,亲自到宁县考察。
当他看到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已经投产的先进制造工厂、以及曾诚院士描绘的宏伟蓝图时,心中的天平彻底倾斜。
“这里让我看到了年轻时硅谷的影子,不,甚至更有活力,更有一种…创造历史的感觉。”
david对妻子说,“我想回来,这里更需要我们,也能给我们更多。”
一场轰轰烈烈的高端人才争夺战悄然打响。
一个个重量级科学家、青年才俊被宁市的诚意、魄力和巨大潜力所打动,毅然选择加盟。
“深海蓝谷”尚未完全建成,但其核心人才团队已初具规模,引发了业内持续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