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95,打造全球第一村 > 第381章 国外设计师规划四个村,林夜开始大规模的拆迁收地

第381章 国外设计师规划四个村,林夜开始大规模的拆迁收地(1/2)

目录

几天后,木子山村、罗家村、牛角岭、志坑村共一百平方公里,正式划给了林夜。

他早已设计好,在这里,他要打造新的城市中心。

他要在罗家村建立成片花园式住宅区,木子山村建立高档宅区和别墅区,牛角岭和志坑村建立cbd和商业区。

林雁在商业区建立仿欧时尚产业园。

杨立军在商业区成立米果移动通讯公司,建立手机科技产业园。

代青山在湖底村建立青山农业科技公司。

几个国外顶尖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师真的被林夜请到了。

在丛生宁县公司的大型会议室内,挂着一张宁县的大地图。

林夜手持一支激光笔,红光点在地图上缓缓移动,他的身旁,站着来自新加坡、德国和日本的三个国际顶尖设计事务所的负责人及他们的核心设计师团队。

代青兰、曾诚院士以及宁县规划局的几位技术骨干也在场。

“诸位,”林夜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这一百平方公里,不是简单的土地开发,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五脏俱全、功能复合、生态宜居,并且能自我迭代的现代化新城。五十年不落后,是底线要求。”

激光笔的红点首先落在罗家村区域:

“这里,规划为高品质居住区。

核心不是建高楼,而是营造‘邻里中心’模式。

每个组团围绕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布局,涵盖便民商业、文化活动、医疗养老、幼儿托管。

建筑风格采用新中式,层高控制在六层以下,密度要低,绿化率必须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

地下,要统一规划建设高标准的停车场和综合管廊。”

林夜把红点移到木子山村及周边山林地带:

“这里,定位为低密度高档住宅区和生态别墅区。强调私密性与自然的融合。

依山就势,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林木和水系。

每栋建筑都要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不是硬放上去的。

设计要考虑采光、通风、景观视野的极致化。”

最后,红点圈定了牛角岭和志坑村的大片区域:

“这里,是未来的城市核心——中央商务区(cbd)。

建筑可以高,但必须是‘会呼吸的建筑’。

广泛应用绿色节能技术,智能化的楼宇管理系统全覆盖。

规划大型中央公园和生态绿轴,将自然引入城市核心。

交通枢纽无缝衔接未来的磁悬浮车站和机场快线。”

他转向几位外国设计师:

“我需要你们在一周内,拿出概念设计方案。

不仅要美观,更要实用、可持续。特别是罗家村的‘邻里中心’,我要看到具体的生活场景模拟,如何促进社区交往,如何满足全龄化需求。”

德国设计师推了推眼镜,严谨地点头:

“林先生,我们理解您的理念。可持续发展和社区活力,是我们的核心设计原则。”

日本设计师则微微鞠躬:“我们会将‘人与自然共生’的哲学融入设计细节。”

会议室里,只剩下激光笔划过地图的细微声响和偶尔的翻译低语。这幅巨大的规划图,承载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未来,更是林夜对一种更理想生活方式的全部构想。

*

规划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接下来,就是轰轰烈烈的重头戏,拆迁收地。

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

而落地首先要面对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罗家村,一棵枝繁叶茂、需数人合抱的老榕树下,一座略显破旧但收拾得干净整齐的祖屋静静伫立。

屋主罗老汉,年近七旬,是村里有名的“倔老头”,也是这次搬迁工作中公认的“硬骨头”。

村干部几次上门,都被他用旱烟杆子敲着门槛赶了出来。

“祖祖辈辈的根,说搬就搬?没了地,没了这棵老榕树,我还是罗家村的人吗?”

老汉的话在村里传开,引起了不少观望村民的共鸣。

这天傍晚,夕阳给老榕树镀上一层金边。

林夜独自一人,穿着一身简单的休闲装,手里没拿任何文件包,慢悠悠地走到了罗老汉的家门口。

老汉正坐在门槛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眉头紧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