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砥柱东南(1/2)
龙江船厂及沿海几个被选定的官营船厂,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状态。在“扬威一号”的设计基础上,结合首战经验进行了多项改进的“扬威”级后续舰开始批量铺设龙骨。同时,更侧重于速度和机动性的“飞霆”级通报舰也进入了建造序列。
这些新舰虽然仍以蒸汽风帆混合动力为主,装甲也未能实现全覆,但线膛炮已成为标准配置,蒸汽机的可靠性在“扬威一号”的经验反馈下有所提升。一支以数艘“扬威”级为骨干,辅以十余艘“飞霆”级以及数十艘经过改造、加装了新式前装线膛炮的传统战船组成的大明东海巡逻舰队初具雏形,由清远伯王友暂领提督一职。
舰队基地设在舟山群岛的一处天然良港,这里被命名为定海卫,进行了初步的码头、仓库和防御工事建设,并尝试架设了通往大陆的电报线路(虽然信号尚不稳定)。这支年轻的舰队,如同刚刚长出翎羽的雏鹰,开始沿着江浙沿海进行适应性训练和巡逻,其主要任务便是护航商船、清剿走私、驱离倭寇。
“四海商会”及其盟友敏锐地察觉到了大明组建新式水师的意图。他们深知,一旦让这支舰队真正成长起来,形成有效的近海控制力,他们的海上优势将荡然无存。因此,一个恶毒的计划被制定出来——“锁链”行动。
该行动并非寻求与大明新式水师进行正面舰队决战,而是利用其舰船数量众多、航速快、熟悉水文且拥有海外补给点的优势,发动一场无差别、高强度的海上破袭战。目标直指大明东南沿海最繁忙的南北洋贸易航线和漕运出海口。
行动伊始,坏消息便接踵而至:
·数支从福建、广东北上的商船队在台湾海峡以南遭遇不明舰队拦截,货物被劫掠一空,船只被焚毁。
·长江口外,多艘运载漕粮的海船遭到高速敌舰袭击,损失惨重,导致漕粮北运一度中断。
·甚至远至山东沿海,也出现了悬挂奇异旗帜的舰船袭扰沿海城镇的报告。
·敌人行动极其狡猾,多利用夜色、浓雾天气出击,一击即走,绝不纠缠。当大明巡逻舰队闻讯赶到时,往往只能看到海面上的残骸和飘散的黑烟。
东南沿海,这条帝国的经济命脉,仿佛被一条无形的“锁链”紧紧扼住,贸易量锐减,保险费率飙升,沿海州县人心惶惶。
东海巡逻舰队甫一成立,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王友率领舰队四处救火,但敌舰如同滑不留手的泥鳅,利用其速度和对复杂水文的熟悉,屡屡让明军扑空,偶尔遭遇,也是远距离炮击后便高速脱离。“扬威”级战舰火力虽猛,但航速和转向的劣势在追逐战中暴露无遗。“飞霆”级速度足够,但火力和防护薄弱,难以独立应对敌方的武装快船。
一次,王友精心设伏,终于包围了三艘正在袭击商队的敌舰。然而,在激烈的交火中,一艘“扬威”级因转向不及,船舷被敌舰的链弹(专门破坏帆缆的炮弹)击中,桅杆受损,速度大减,只能眼睁睁看着目标逃脱。另一艘“飞霆”级则在追击中过于突前,被敌方埋伏在岛礁后的辅助船只用密集的火箭(并非现代火箭,而是带燃烧剂的箭矢)覆盖,虽未沉没,但上层建筑受损严重,船员伤亡不小。
消息传回南京,朝野哗然。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新式水师的首次出击并未能迅速扭转局面,反而小受挫折,这让原本就对“定海”计划持怀疑态度的人再次找到了话柄。
“耗费钜万,造此等铁船,竟连区区海寇都奈何不得?岂非笑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