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甄嬛传:妙青借东风 > 第117章 江南情报网主理人

第117章 江南情报网主理人(2/2)

目录

“那……那个孙洙合呢?”张夫人还是不放心,男人才是一家之主。

提到自己那位新婚的夫君,张氏的脸颊上飞起一抹淡红,语气里多了几分忍俊不禁。

“他啊?”

“他正忙着呢,前儿不知从哪淘换来两只品相极好的蛐蛐儿,正请了巧匠,要给他的‘黑虎大将军’盖个紫檀木的别院。家里的账本,他看一眼就头疼,巴不得我全接过去,好落个清净。”

“他对婆母孝顺,对我……也客气得很。家里的事,他一概不问,全由我做主。”

张夫人听着女儿这番话,脑子里“嗡”的一声,那颗悬了数日的心,终于“咚”地一声,稳稳落回了肚子里。

一个不插手内宅俗务、敬重妻子、家底丰厚、还有一个在宫里只手遮天的妹妹当靠山的夫君……

女儿这哪里是受委屈?

这简直是掉进了福窝里!

张夫人看着女儿脸上那容光焕发的神采,先前那点子瞧不上孙家的清高和不满,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踏实无比的庆幸。

“好,好……这就好。”她反手握住女儿的手,嘴里不停地念叨,“如此,娘就彻底放心了。”

***

几日后,一封厚厚的家书,连带着几样苏州新出的精致点心,被妥帖地送进了天地一家春。

春喜捧着食盒,喜气洋洋地打开。

“娘娘您瞧,是大爷特地着人送来的,说是苏州城里新时兴的桂花松子糖,您尝尝鲜。”

点心做得极精致,还带着南边特有的甜糯香气。

孙妙青没什么胃口,只让她把东西收好,自己拆开了那封家书。

是额娘的笔迹。

不同于往日的拘谨,如今的字迹一笔一划都透着舒展,是真正的扬眉吐气。

信里详详细细地说了婚礼的盛况,御赐的赏赐如何引得半个京城的人都伸长了脖子看。

新妇张氏,更是被额娘赞不绝口。

“……第二天就接了管家钥匙,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比我这老婆子强百倍……”

字里行间,满是苦尽甘来的欣慰。

很好。

娘家安稳,后院无忧,她才能在这宫里放开手脚。

孙妙青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一个聪明能干的嫂子,更是意外之喜。

这位张家嫡女,比她那个得意忘形的哥哥,可堪用多了。

她将母亲的信仔细收好,又展开了夹在其中的一张小纸条。

是孙洙合的字,歪歪扭扭,张牙舞爪,跟他那一身织造的官袍实在是不相称。

“……妹妹你是不晓得,哥哥我成婚那天有多风光!那御赐的队伍,从咱们家门口一直排到街角!”

“还有你那嫂子,人是真不错,管家理事一把好手,额娘现在天天乐呵呵的,你就放心吧!”

孙妙青看着这几行字,唇角微不可查地牵动了一下。

她能想象出她哥哥那副挺着肚子、下巴快要翘上天的德行。

蠢得可爱。

她继续往下看,在纸条的末尾处,孙洙合仿佛是顺口一提般,又写了一句。

“……对了妹妹,昨儿听岳丈大人家的清客闲聊,说了一桩怪事。”

“都察院那个专爱盯着年大将军参本的钱御史,前几日突然病倒了。”

“上吐下泻,身上还起了些红疹子。”

“太医去看过,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说是时疫。你说怪不怪?”

殿内暖炉烧得正旺。

那甜腻的桂花松子糖香气,不知何时变得有些发闷,令人作呕。

孙妙青的目光定在那“红疹子”三个字上,瞳孔在一瞬间收缩到了极致。

时疫?

孙妙青将那张薄薄的纸条凑到烛火前。

火苗舔舐着纸张,将兄长那得意洋洋的字迹,连同那句致命的闲聊,一同化为灰烬。

钱御史是皇帝手里的一把刀,一把专门用来敲打年羹尧的刀。

如今刀“病”了,皇帝会怎么想?

他会怀疑。

他会震怒。

但他没有证据。

这后宫里,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杀机已起。

华妃,已经等不及了。

***

万寿节的喧嚣散尽,宫里又恢复了往日的规矩。孙洙合的婚假也到了头,不日便要返回苏州。

孙妙青算着日子,向皇帝讨了个恩典,准她额娘和新过门的嫂子在兄长离京前,入宫见上一面。

因孙洙合身为外臣,不得入内宫,只得在宫门外候着。

这日,天地一家春里难得充满了家常的暖意。

孙母一见到女儿,眼圈先红了,想上前拉女儿的手,又猛地想起宫里的规矩,伸到一半的手尴尬地缩了回去,只规规矩矩地行礼,声音里全是压不住的担忧:“娘娘瞧着清减了些,这怀着身子可不是闹着玩的,千万要顾好自己。”

“额娘放心,太医日日来请脉,养得好着呢。再胖下去,宫里头的路我可就走不动了。”孙妙青笑着扶起她,示意春喜赐座,目光随之落在了旁边那位安静端坐的新嫂子张氏身上。

张氏一身石榴红的衫裙,衬得人愈发端丽。她察觉到孙妙青的目光,立刻起身,恭敬垂首,准备行叩拜大礼。

“嫂子快坐,进了孙家的门,就是自家人。”孙妙青抬了抬手免礼,声音温和,“往后一家人,不必讲这些虚礼。”

张氏这才依言坐下,背脊挺得笔直,只安静地看着自己裙摆上的绣花,既不因宫廷华贵而四处打量,也无小家子气的局促,沉稳得不像个新妇。

孙妙青心里暗暗点头。

额娘在信里把这位嫂子夸得天上有地下无,今日一见,果然是个拎得清的。

闲话几句家常,孙妙青便笑着对母亲说:“额娘,我前儿得了几盆上好的建兰,养在偏殿暖房里,您是侍弄花草的行家,快替我去瞧瞧,别让宫里人给养坏了。”

孙母一听,立刻来了兴致,由春喜扶着,兴冲冲地去了。

殿内,瞬间只剩下姑嫂二人。

孙妙青脸上的温和笑意淡了些,亲自为张氏续了茶。

“嫂子,哥哥这次回苏州,织造府的差事,他还应付得来?”

一提起孙洙合,张氏的脸上闪过一丝无奈,随即又化为浅笑:“他呀,人是勤快的。就是……内务府拨了银子下来,他能高兴好几天,觉得差事办得顶好。至于旁的,就不大上心了。”

这话说得委婉,但孙妙青听懂了。

她那个傻哥哥,怕是只把苏州织造当成了一个按时交货领钱的肥差。

“光会按期交货,那叫库吏,当不得官。”孙妙青将茶盏推到张氏面前,“嫂子,你希望哥哥一辈子只当个管库房的吗?”

张氏身子微微一震,猛地抬头看向孙妙青。

孙妙青压低了声音,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像一颗石子,在张氏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嫂子冰雪聪明,有些话,我只与你说。”

“你听好,往后,这差事,你得替他记在心里。”

张氏立刻挺直了背,神情专注。

“比如,哪家商号,一次性采买了大批的云锦,送往西北方向去的。”

“哪家船运,明明走的是怕潮的水路,运的却是皮货和药材。”

“再比如,有哪些平日里不起眼的小作坊,忽然接了天大的单子,做的却是军中才会用到的牛皮箭囊或是帐篷帆布。”

张氏端着茶盏的手,几不可查地一颤,滚烫的茶水险些漾了出来。

她虽是闺阁女子,但父亲官居吏部,耳濡目染之下,哪里会不明白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物件,一旦与“西北”、“军用”这些字眼联系起来,背后藏着多大的风雷!

“这些,你得想办法,让哥哥记在心里。若他记不住,你就替他记。”孙妙青看着她,眼神平静无波,“然后派最稳妥的人,将详细记录送进京来。”

“娘娘,这……”张氏的声音有些发紧。

“你不用问为什么。”孙妙青打断她,换上一种轻松的口吻,“你就告诉哥哥,这叫‘市场调研’。别家织造府还在傻等着内务府的旨意,咱们家,早就把皇上可能用到的料子、花色都备好了。旨意一到,第二天东西就能送进京,这份‘未雨绸缪’的功劳,难道不比按部就班交贡品大得多?”

“市场调研……”张氏重复着这四个新奇的字眼,脑中豁然开朗。

这哪里是备货,这分明是让苏州织造府,成为娘娘安插在江南的一双眼睛、一对耳朵!

她缓缓站起身,对着孙妙青,深深地敛衽一福。

“娘娘放心,哥哥那里,我会盯着。这些事,我也会烂在肚子里,绝不让第三人知晓。”

一句话,便将自己也捆了进来。

孙妙青笑了。

这桩婚事,真是她入宫以来,做得最划算的一笔买卖。

她没有告诉张氏,那些送往西北的云锦,可能是年羹尧用来收买人心的;那些怕潮的皮货药材,可能是年家走私的军需;那些小作坊,背后可能就是年家的军工厂。

但她知道,张氏懂了。

孙妙青又示意张氏去院子里走走,自己则迎上了从偏殿回来的孙母。

孙母还沉浸在兰花的品相里,嘴里念叨着:“那几盆是真好,就是土燥了些……”

“额娘,”孙妙青打断她,神色郑重,“之前我信里提的,关于牛痘的事,您和哥哥,一个字都不要再问,更不要插手,只当从没听过。”

孙母脸上的笑意瞬间凝固,她看着女儿严肃的脸,那点好奇心顷刻间被恐惧取代,忙不迭地点头:“哎,哎,娘晓得了,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干!”

送走了母亲和嫂子,天地一家春又恢复了往日的寂静。

孙妙青觉得浑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她疲惫地靠在软榻上,轻轻抚上依旧平坦的小腹。

这盘棋,落子无悔。

只是不知,自己究竟是弈棋人,还是那最先被舍弃的棋子。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