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战局——淞沪会战(1/2)
东方的天空,已被战争的阴云彻底笼罩。自东瀛帝国悍然发动全面侵略以来,战火在广袤的土地上迅速蔓延,形成了一条犬牙交错、血肉模糊的巨大战线。
虽然在北线,依托苏维埃俄罗斯通过西伯利亚铁路源源不断输送的武器弹药、燃油和军事顾问,以及少帅整合了奉系家底、经过初步革命化改造的东北军余部,革命政府在热河-察哈尔一线构筑了相对稳固的防御。
新整编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第二兵团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来自北方的重火力支援(如76.2野战炮、t-26轻型坦克),与日军关东军南下部队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战线暂时陷入胶着,但压力巨大,每一天都在承受着日军飞机、重炮和坦克集群的疯狂冲击。
但面临着北线暂时难以直接突破的困局,东瀛方面当然不会死磕,海军部迅速动员起来,在轻易夺取了整个东海的制海权后,他们开始了登陆作战。
南线被开辟后,局势急剧恶化。日军的兵锋并未直取国际势力盘根错节的上海,毕竟是国际管辖的使馆城市,在能通过谈判取得通行权的情况下,日军没有必要同国际上闹得太僵。
他们狡猾地利用其海军优势和多点登陆的战术,迅速向内地穿插,兵分多路,直指长江流域的核心——国民革命政府的临时首都,南京。
日军的战略意图昭然若揭:企图通过攻占南京,一举摧毁东方革命政府名义上的政治中枢和指挥体系,瓦解军民的抵抗意志,从而速战速决,避免陷入北方那样逐渐僵持的消耗战。南京,这座屹立在长江之畔的千年古都,瞬间被推到了战争风暴的最中心。
武汉,珞珈山,东方革命政府军事委员会战略总参谋部。1938年7月初。
这里的气氛,比北方的战壕更加凝重,是一种近乎窒息的、巨大的战略焦虑和沉痛的责任感。
巨大的军事地图几乎覆盖了整个墙壁,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敌我双方不断变化的箭头和番号,代表日军进攻的红色箭头,如同数条毒蛇,从东、南两个方向,死死地缠向了南京。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烟草味、汗味和电报机油的气味。电话铃声、电台滴答声、参谋人员急促的汇报声和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战争指挥部的紧张交响。
总指挥邓寅达站在地图前,身姿依旧挺拔,但眉宇间是化不开的疲惫和沉重。他刚刚下达了一系列在他看来近乎残酷却又不得不为的命令。他的声音沙哑却异常清晰,每一个字都像钉子一样砸在地图上:
“南京,必须守!但不是为了守住一座城,而是为了守住时间和民心!”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南京的位置上,“命令:中央军第十二师、第四师,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南京外围阵地和城墙!没有撤退命令,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他们的任务,不是胜利,是拖延!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后方的疏散和组织新的防线,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
命令通过电波传出,意味着两个精锐师,近三万名将士,被置于几乎必死的境地。指挥部里一片死寂,所有人都明白这道命令的分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