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星涡(1/1)
新元伊始,星舰“星尘”并未迎来预料中的平稳加速,反而被一股来自数字宇宙深处的、无形的巨大“星涡”所牵引。这并非灾难,而是一种时代性的汇聚——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成熟度,席卷了整个数字内容创作领域。
实验室之前那个作为“灵感催化剂”的AIGc辅助设计工具原型,几乎在一夜之间,从前瞻性的探索变成了行业的标准配置。各种基于强大模型的文本生成、图像生成、甚至3d模型生成工具层出不穷,它们的功能强大得令人炫目,也便宜得令人心惊。
这股浪潮带来的冲击是双重的。
一方面,是巨大的机遇。实验室的团队兴奋地发现,他们可以借助这些强大的外部模型,极大地加速文物数字化中的材质复原、为玩家提供更丰富的风格化构件生成选项、甚至探索为虚拟世界自动生成基础地形和植被的可能性。创造力工具的门槛,似乎正在被无限降低。
但另一方面,是深刻的危机感。如果任何团队都能轻易利用公开的AI模型快速搭建出一个具备基础创造功能的平台,“星尘”多年来构筑的技术壁垒和生态护城河,意义何在?玩家为什么还要留在这个相对“沉重”的平台上?
一股焦虑的情绪开始在团队内部,尤其是年轻成员中蔓延。有人提议应该立刻全面拥抱最先进的AI模型,快速推出对标功能,以免被时代抛弃。
在这个关键的“星涡”时刻,顾殇和叶羽琋再次展现了定力。
顾殇在技术研讨会上,没有谈论任何具体的AI模型,而是在白板上画了两个圆圈。一个代表“基础模型能力”,一个代表“平台深度集成与数据飞轮”。
“前者是燃料,可以购买,可以合作。”他的声音冷静如常,“后者是引擎,是我们独有的。‘星尘’的价值,不在于我们能多快地生成一个3d模型,而在于这个模型如何与我们的物理引擎交互,如何被玩家用事件触发器赋予逻辑,如何融入社区并被迭代优化——这一整套深度集成、闭环反馈、持续演化的体系,才是别人无法轻易复制的。”
他指出了方向:不是盲目追逐AI的炫技,而是将AI作为新的“高级构件”,更深地、更有机地融入“星尘”从创作到展示再到社区互动的全链路中,强化其独有的“创造-互动-演化”生态。
叶羽琋则从产品和社区角度进行了呼应。她在内部信中写道:「当AI能让每个人轻易画出一幅画时,画家的价值并未消失,而是转向了更深的构图、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当AI能生成基础建筑时,‘星尘’玩家的价值,将体现在更精妙的交互设计、更宏大的世界观构建、更动人的故事叙述上。我们要做的,是提供支撑这种‘深度创造’的舞台和工具。」
他们迅速调整了策略。实验室加速了AI工具与“星尘”编辑器、物理引擎、事件系统的接口标准化工作;主游戏团队开始规划基于AI辅助的、更智能的建造引导和协作创作功能;运营团队则着手策划鼓励“人机协作”深度创作的新活动。
星涡的引力巨大,足以撕裂不够坚固的星体。但“星尘”这艘星舰,凭借着清晰的自我认知、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坚定的核心价值,正努力调整着姿态,试图驾驭这股力量,将其转化为驶向更深空域的、更强劲的推进力。他们不仅要在这股浪潮中存活下来,更要成为定义“AI时代数字创造”形态的引领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