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香灰有字(1/2)
那里,有一座早已废弃多年的偏殿,名为“静思堂”。
这个名字在沈流苏的脑海中如同一道惊雷炸响。
静思堂,先帝晚年时常前往的静修之所,传闻他龙体欠安,在此调养心性。
然而先帝驾崩后不久,此地便传出“邪祟作乱”的流言,被一道道封条彻底锁死,成了宫中人人避之不及的禁地。
母亲的报安藤,为何会指向这里?
“阿念,备‘避秽香灯’,随我来。”沈流苏的声音压得极低,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皇城北苑的路径比东宫更加荒僻,月光被层叠的怪石和疯长的野树切割得支离破碎。
静思堂孤零零地立在苑落深处,朱红的殿门早已褪色斑驳,门上交叉贴着数道盖有内务府大印的黄色封条,历经风雨,纸色已然晦暗。
一切看起来都像是被遗忘了十年之久。
沈流苏走上前,并未急着触碰殿门。
她微微俯身,鼻翼在离地三寸的空气中轻轻翕动。
夜风带来的,除了陈腐的木料和泥土的腥气,还有一丝若有似无、却让她瞬间绷紧神经的特殊气味。
这气味极其复杂,前调是阴湿角落里“梦引苔”孢子特有的甜腻霉腥,中调混杂着一种名为“控神散”的禁药在缓慢分解后,残留下的、类似杏仁的微苦。
一模一样!
与她在钟楼顶层,以及百草苑那株被污染的龙鳞木上闻到的气息,同出一源!
这股阴魂不散的气息,像一条看不见的毒蛇,从沈家灭门之案开始,一路蜿蜒,串联起所有疑点,最终指向了这座被尘封的皇家禁殿。
“首使,”阿念上前一步,低声道,“封条完好,似乎无人进入。”
“表象而已。”沈流苏的目光落在门槛底部的缝隙处,“这味道是从里面渗出来的,证明源头就在殿内。有人定期在此地使用这些禁物,且懂得用香理掩盖痕迹。”
她示意阿念退后,于殿外数丈远的一棵老槐树下警戒,监视所有可能的通路。
而后,她从随身香囊中取出一盏小巧的银质香灯。
灯芯并非棉线,而是一根浸透了特殊药液的“百解香”香枝。
火折子凑近,香枝并未燃烧,只是顶端亮起一点豆大的红光,一缕极淡的、带着松柏凛冽之气的青烟袅袅升起,在她周身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
这“避秽香灯”能中和大部分迷魂香与毒瘴,确保她心神清明。
做好万全准备,沈流苏指尖并拢,以巧劲轻轻一拨。
那看似牢固的门锁应声而落,竟是虚掩。
她推开沉重的殿门,一股更加浓郁的、令人作呕的霉腐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打开了一座沉睡的古墓。
殿内蛛网遍布,梁柱蒙尘,唯有月光从破损的窗格中投下,照亮了中央地面上的一方蒲团。
那蒲团由明黄色的锦缎制成,虽有些许尘土,但与周围厚厚的积灰相比,简直洁净如新。
仿佛就在不久之前,还有人在这里长跪不起。
沈流苏缓步走近,蹲下身子,并未触碰蒲团,而是仔细观察着蒲团周围的地面。
这里的尘土似乎比别处更薄,且有被反复踩踏、又刻意抚平的痕迹。
她从发髻上抽出一根细长的银针,在地面最细微的尘埃层上轻轻划过。
银针的尖端,能感受到比泥土更坚硬的阻力。
她屏住呼吸,以针为笔,顺着那些几乎无法用肉眼察觉的刮痕轨迹游走。
一笔,一划……一个残缺的符号,在她的脑海中缓缓成型。
那竟是沈家古香纹码中,代表“醒”字的变体!
这个发现让沈流苏心头剧震。
沈家香纹码是家族内部交流的密语,外人绝不可能知晓。
而这个“醒”字,通常只用在一种情况下——当需要破解或警示某种能扰乱心智的迷香时!
是谁在这里,留下了沈家的求救信号?
她立刻想到了母亲遗物中的那把铜尺。
她迅速取出那把刻满星宿图纹的古朴铜尺,将其一端紧紧贴在地面上,自己则握住另一端,闭上双眼,将所有感知都集中在指尖。
这是沈家独门“听风辨位”的法门,用以探查密室或空心墙体。
起初,铜尺毫无反应。
但当她将尺尖移向墙角一块不起眼的地砖时,一股极其微弱、却极有规律的震颤,从铜尺末端传来!
就是这里!
她不再犹豫,用银针撬开地砖边缘的缝隙,那块砖石应手而起,露出了下方一个黑漆漆的方口。
一股更加纯粹的、混杂着药土与陈年封泥的气息涌出。
她探手进去,摸到了一个冰凉坚硬的物体。
是一个小巧的陶罐。
当她将陶罐取出,借着月光看清坛口封泥上的印记时,呼吸几乎停滞。
那封泥之上,赫然烙印着半枚“香承”篆印!
这枚印记,与她在母亲坟前那枚被动过手脚的铜扣上发现的另一半,竟能完美地拼合在一起!
线索,在这一刻闭环了。
她没有当场开启,而是立刻将一切恢复原状,带着陶罐迅速离开了静思堂。
回到百草苑的密室,烛火通明。阿念守在门外,隔绝了一切窥探。
沈流苏将陶罐置于桌案中央,小心翼翼地刮开封泥。
坛口开启的瞬间,没有预想中的毒气或异香,只有一股纸张特有的陈旧味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