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秦帝国:铁血文明 > 第100章 紫宸殿上新王印 青史简中初文心

第100章 紫宸殿上新王印 青史简中初文心(2/2)

目录

陈墨心中一暖。异人这是在借颁行国史,巩固自己的合法性,同时也是在保护他——吕不韦若想动太史令,就得先掂量掂量《秦记》在天下人心中的分量。

“臣遵旨。”陈墨躬身领命,目光与异人相接,看到了新君眼中的坚定。

大典继续进行,异人正式登基,号庄襄王。吕不韦被册封为相邦,总揽朝政,接受百官朝拜时,他的笑容里带着志得意满,却在转身的瞬间,狠狠瞪了陈墨一眼。

陈墨知道,这只是开始。吕不韦不会善罢甘休,嬴傒的事,孝文王的死因,还有潜藏在暗处的反对势力,都将是新朝面临的挑战。

大典结束后,陈墨回到太史令署,刚坐下,石匠就匆匆跑了进来,手里捧着一卷麻布,上面是墨家密探从陇西传来的急报:“师父,陇西叛乱的蒙骜旧部,竟然打着‘复昭王旧制,罢黜书同文’的旗号,还说……还说要拥立子婴为‘文枢王’,与洛阳的‘存韩社’遥相呼应!”

“文枢王?”陈墨皱紧眉头,这个称号显然是针对他提出的“文枢”概念,“他们把‘书同文’和子婴绑在一起,是想借反对新制的名义,行复辟之实。”

石匠忧心忡忡:“那我们怎么办?要不要把‘书同文’的事暂时压一压,先稳定局势?”

“压不得。”陈墨摇头,从案上拿起那卷“书同文策”的素帛,“越是动荡,越要推行‘书同文’。你看这素帛上的字,‘和’‘同’‘安’,哪一个不是乱世百姓的期盼?吕不韦靠武力压制反对,我们就得靠文字凝聚人心,这才是昭王和孝文王真正的遗志。”

他顿了顿,对石匠道:“你立刻带几名墨家弟子,将‘书同文策’誊抄百份,分送各郡学宫和市集。告诉天下人,‘书同文’不是新君的霸道,是三代以来的王道——黄帝仓颉造字,本为‘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岂是一国一邦的私产?”

石匠领命而去,刚走到门口,又被陈墨叫住:“等等,把这卷《秦记》的昭王本纪也带上,让刻工拓印下来,与‘书同文策’一同分发。我要让天下人知道,大秦的统一,不是靠杀戮,是靠一代代君王‘止杀兴文’的积累。”

夕阳西下时,咸阳城的大街小巷已经贴满了“书同文策”和《秦记》拓片。百姓们围着观看,识字的人念给不识字的人听,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原来昭王当年修都江堰,是为了让蜀地百姓有饭吃啊!”

“这个‘书同文’好!我儿子在邯郸做买卖,寄回来的信,一半字都不认得,要是都改成这样的新字,就好了!”

“你看这个‘秦’字,”

陈墨站在太史令署的台阶上,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改变人们的观念很难,反对的声音还会持续很久,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动荡,但只要有一个百姓认同“书同文”的好处,这条路就没有走错。

夜幕降临时,内侍再次来到太史令署,说新君在偏殿召见。陈墨赶到时,异人正对着一幅地图出神,上面用朱砂圈着陇西和洛阳的位置。

“陈太史来了。”异人转过身,脸上带着疲惫,却难掩兴奋,“刚收到消息,‘书同文策’在各郡反响很好,连韩魏边境的商人都派人来问,能不能先学新字,方便通商。”

“这是民心所向。”陈墨道。

“可吕不韦不这么想。”异人的声音低沉下来,“他刚才来见朕,说‘书同文’是‘不急之务’,劝朕先集中精力平定陇西叛乱,还说……还说要罢免你的太史令,让李斯来主持国史。”

陈墨并不意外。李斯虽死,但吕不韦身边从不缺擅长权术的文人。他平静地说:“君上不必为难。太史令之位不重要,重要的是《秦记》和‘书同文’能继续下去。若君上觉得李斯的人更合适,臣可以让贤。”

“朕不是这个意思。”异人连忙道,“朕知道你是真心为大秦。只是……吕不韦掌握着军权,朕现在还动不了他。陇西的叛乱,恐怕还得靠他去平定。”

陈墨点头:“君上做得对,先稳定大局要紧。至于‘书同文’,臣可以暂时转入暗处,让文枢台的学者们继续推进,不与吕不韦正面冲突。”

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上面是他连夜写就的“书同文三策”:一为“订字形”,整理六国文字,以秦篆为基,取各国之长;二为“编字书”,将常用字编成韵文,方便孩童学习;三为“设文驿”,在各郡设立传递文书的驿站,用新字书写公文,倒逼官吏学习。

“这三策,君上可先藏着。”陈墨将竹简递给异人,“待平定陇西,再逐步推行。相信用不了多久,天下人就会明白,‘书同文’不是秦人的霸道,是天下人的通途。”

异人接过竹简,紧紧握在手中,仿佛握住了大秦的未来。他看着陈墨,眼中充满了感激:“陈太史,有你在,朕就放心了。”

陈墨躬身行礼,转身离开偏殿。月光洒在宫道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知道,前路不会平坦,吕不韦的阻挠,陇西的叛乱,韩非的“存韩社”,还有隐藏在暗处的孝文王死因之谜,都像一道道关卡,等着他去攻克。

回到太史令署,陈墨重新点燃灯,继续校订《秦记》。他在“庄襄王元年”的条目下,郑重地写下:“春,王即位,颁《书同文策》,天下始知文枢之要。”

写完,他放下笔,走到窗前,望着咸阳宫的方向。紫宸殿的灯火还亮着,那是异人在批阅奏折。远处的陇西方向,隐约有烽火燃起,那是叛乱的信号。而太史令署的灯,也亮着,与宫城的灯火、远方的烽火,在夜色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陈墨知道,这三簇火,象征着大秦的三种力量:王权、武力与文力。它们既相互制衡,又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着这个古老的国家,在铁血与文明的交织中,艰难地走向新的未来。

他拿起那卷刻着六国“王”字的残简,放在《秦记》之上。残简上的“王”字,写法各异,却都透着一股王者的威严。陈墨轻轻抚摸着那些凹凸不平的刻痕,仿佛能感受到六国先民对“王”的理解——不仅仅是权力,更是责任,是让天下人“书同文,行同伦”的责任。

窗外的风突然大了起来,吹得灯火摇曳。陈墨的目光落在案角的空白竹简上,那是留给“庄襄王本纪”后续的篇幅。他知道,属于异人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属于“书同文”的时代也才刚刚开始,而他和《秦记》,将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

只是在那摇曳的灯火中,他仿佛看到孝文王临终前的眼神,看到嬴傒被押出紫宸殿时的怒吼,看到吕不韦袖中那枚与邯郸暗卫相同的铜符,心中隐隐觉得,孝文王的死因,绝不像表面那么简单,而这背后,或许还藏着一个足以颠覆“书同文”事业的巨大阴谋。

夜色渐深,太史令署的灯却始终亮着,像一颗在乱世中坚守的文心,映照着青史简上那行刚写就的字:“文之未统,如河之未汇,终有泛滥之忧;书之既同,如车之有轨,方得致远之安。”

而在陇西的烽火与洛阳的暗流中,一场围绕着“书同文”和大秦未来的更严峻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序幕。

目录
返回顶部